< 返回文章列表

如果无人驾驶发生交通事故,相关法律责任如何认定与区分?(下)

  原标题:中银原创 | 中国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责任立法评述 (下) 来源:中银律师事务所 作者:杨阳

  3.明确规定测试驾驶人、道路测试或示范应用主体、实际测试操作者、测试车辆所有人、第三方管理机构、相关企业或机构负责人承担责任的内容。这种规则以上海、河南、银川、长沙、合肥为代表。其中,上海、河南明确规定车辆技术鉴定费用由道路测试或示范应用主体承担。因上述地方内容相同或类似,故此处仅以上海、合肥为例如下:

  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办法(试行)第二十六条规定,在道路测试或示范应用期间发生交通事故,车辆方经依法认定有过错的,道路测试或示范应用主体应依照现行法律法规规定承担相应民事赔偿责任。

  发生重伤或者死亡事故、车辆或者道路设施毁损等严重交通事故,由国家认可的交通事故司法鉴定机构对车辆进行技术鉴定,鉴定费用由道路测试或示范应用主体承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据鉴定结果进行责任认定,对测试驾驶人、道路测试或示范应用主体进行处理。

  测试驾驶人或者相关主体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未经允许擅自上路进行道路测试或示范应用,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公安机关将按照规定开展事故深度调查,追究测试驾驶人或实际测试操作者的交通事故责任,并视情追究相关企业或机构负责人相应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第三十一条规定,测试车辆在测试过程中发生事故时,测试驾驶人应当立即停止测试,保护好现场并立即报告相关法定职能部门,测试主体、测试驾驶人、测试车辆所有人、第三方管理机构依照现行法律法规承担相应责任。

  车辆技术鉴定费用由道路测试或示范应用主体承担,有利于降低自然人因该类事故受损维权产生的成本。上述部分规定也罗列了承担该类事故责任的多个主体类型,但并未就每个主体承担责任的情形、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应当承担义务进行明确规定,比如,第三方管理机构指的是什么机构,在什么情形下应当对事故承担责任,需要承担什么责任。故,上述规定在实际适用过程中仍然面临困难。

  4.明确规定测试车辆在远程遥控操作状态下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情形。这种规则以长春为代表。

  长春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试行)第二十二条规定,在测试期间发生交通事故,应当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认定当事人的责任,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确定损害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测试车辆在自动驾驶状态下发生交通违法行为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承担责任的,测试主体应当共同承担该责任。

  测试车辆在远程遥控操作状态下发生交通违法行为的,远程遥控参与者应当按照规定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长春独特地提出远程遥控操作测试车辆的情形,但并未明确规定远程遥控参与者包含哪些主体,远程遥控参与者是否属于驾驶人等问题。并且,上述规定对测试车辆在自动驾驶状态下发生交通违法行为情形时,要求测试主体共同承担该责任,但未规定此处的“测试主体”包含哪些主体,共同承担什么责任,如何承担责任等问题。

  (四)立法建议稿层面

  1.《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建议稿)》

  公安部于2021年3月24日发布《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建议稿)》,该建议稿对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责任规定如下:

  第一百五十五条 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开展道路测试应当在封闭道路、场地内测试合格,取得临时行驶车号牌,并按规定在指定的时间、区域、路线进行。经测试合格的,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准予生产、进口、销售,需要上道路通行的,应当申领机动车号牌。

  具有自动驾驶功能且具备人工直接操作模式的汽车开展道路测试或者上道路通行时,应当实时记录行驶数据;驾驶人应当处于车辆驾驶座位上,监控车辆运行状态及周围环境,随时准备接管车辆。发生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或者交通事故的,应当依法确定驾驶人、自动驾驶系统开发单位的责任,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确定损害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具有自动驾驶功能但不具备人工直接操作模式的汽车上道路通行的,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另行规定。

  自动驾驶功能应当经具有相应资质的从事汽车相关业务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合格。

  该建议稿将自动驾驶汽车在法律层面首次纳入立法范畴,解决了自动驾驶汽车上路的合法性和安全性问题。但是,立法者可能考虑到目前自动驾驶技术尚处于研发阶段,相关科技水平及技术经验尚不够成熟,对自动驾驶汽车采取的是“宜粗不宜细”立法方向,所以,该建议稿对自动驾驶汽车相关内容着墨较少,为这种新技术的产业化、商业化在法律层面留有灵活的发展空间。

  但是,相对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及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法律具有天然的滞后性,立法者应当重视技术发展速度,如前述百度L4级自动驾驶汽车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开启量产自动驾驶体验活动,因此相关立法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该建议稿将自动驾驶汽车类型分为“具有自动驾驶功能且具备人工直接操作模式的汽车”和“具有自动驾驶功能但不具备人工直接操作模式的汽车”两种。但该建议稿存在诸多问题,比如:

  (1)上述第155条的内容过于简单,很难与现在的技术等级匹配。例如,关于“具备完全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的情况,这种汽车可以不需要人工介入驾驶,也可以由人工直接操作驾驶,虽然也属于“具有自动驾驶功能且具备人工直接操作模式的汽车”,但是,这种汽车在不需要人工介入驾驶时,车内人员完全可以不监控车辆运行状态及周围环境,也无须随时准备接管车辆,此时车内人员就不属于驾驶人,只属于乘客,那么就不应当要求车内人员必须“处于车辆驾驶座位上,监控车辆运行状态及周围环境,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当这种“具备完全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不存在驾驶人,车内只有乘客或车内无人情况下自动行驶发生交通事故时,该建议稿未明确规定如何依法确定驾驶人、如何依法确定自动驾驶系统开发单位的责任。

  (2)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造成的,并不仅限于驾驶人、自动驾驶系统开发单位的责任,比如:自动驾驶汽车行驶路段的红绿灯、信号设备、交通标志等道路基础设施发生故障或损坏导致交通事故;自动驾驶汽车因车外第三人违法行为导致交通事故;自动驾驶汽车因汽车产品缺陷导致交通事故;部分互联网公司本身并不直接生产汽车,其研发的自动驾驶汽车是在其他制造商生产的传统汽车的基础上改装而来的。对于此类自动驾驶汽车引发的交通事故,理当由自动驾驶汽车改装者承担责任。[5] 因此,交通事故责任主体不限于驾驶人、自动驾驶系统开发单位,还可能涉及道路基础设施单位、高精地图单位、信号传输设备单位、汽车制造商、汽车改装者等主体。

  2.《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深圳市于2021年3月24日发布《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该意见稿对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责任规定如下:

  第四十七条 【事故及违章认定】配备驾驶人的智能网联汽车发生交通违法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对驾驶人进行处罚;发生交通事故且智能网联汽车一方负有责任的,该车辆的驾驶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因智能网联汽车质量缺陷造成交通事故的,驾驶人依法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后,可以向智能网联汽车的生产者、销售者追偿。

  不配备驾驶人的智能网联汽车发生交通违法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对该车辆的控制人或者所有人进行处罚;发生交通事故且智能网联汽车一方负有责任的,该车辆的控制人或者所有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因智能网联汽车质量缺陷造成交通事故的,车辆的控制人或者所有人依法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后,可以向智能网联汽车的生产者、销售者追偿。

  不配备驾驶人的智能网联汽车,在运用自动驾驶系统持续执行全部动态驾驶任务和动态驾驶任务接管过程中发生的交通违法行为及事故,由车辆的控制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上述情形以外,因车辆管理、使用、维护不当引发的交通违法行为及事故,由车辆的所有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述规定明确提出如果是自动驾驶汽车存在缺陷导致交通事故的,驾驶人在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该汽车的生产者、销售者追偿。但问题是,驾驶人在这种情况下并不存在过错,事故产生的损失应当由生产者、销售者直接承担,不应让驾驶人先承担责任再向生产者、销售者追偿。

  同时,对自动驾驶汽车存在缺陷以及该缺陷导致事故并产生损失的因果关系这一事实的证明难度非常大。因世界各国都尚未形成关于自动驾驶汽车的成熟标准,这使得依法定或行业标准来判断自动驾驶汽车是否存在缺陷有较大困难。同时,自动驾驶汽车的学习能力与自主决策能力使得人们事后探究自动驾驶汽车导致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即决策逻辑和决策过程)变得异常困难。不仅事故的受害人很难证明事故发生的确切原因,而且即使是自动驾驶系统的设计者或制造商,有时也很难解释事故究竟是如何发生的。[6]

  而且,产品质量法第四十六条确立判断产品是否存在缺陷的“不合理危险”标准和“违反国家、行业标准”在面对人工智能产品时,已经显现出其不适应性和缺乏可操作性,高度复杂的技术产品缺陷的认定远超传统工业产品,且设计和警示缺陷的判断方法完全迥异于制造缺陷,使得利用统一的“缺陷”概念规范缺陷认定和责任的做法变得在事实上不再可行 。[7]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我国目前对自动驾驶汽车并未在现行法律层面予以规制,主要是通过各地方的规范性文件进行管理,立法层级低,适用范围局限,测试活动仅能按照各地方的特殊规定在当地进行,发生交通事故相关责任认定的规定不一致,不利于自动驾驶汽车在全国各地跨地区进行测试活动,也不利于明确相关主体的义务及责任范围。

  同时,我国立法存在未考虑自动驾驶汽车的自动化级别、驾驶人在不同自动驾驶级别中安全注意义务的范围与程度等前述问题,相比于自动驾驶技术飞速发展趋势,我国现行相关规定已明显滞后。但我国近期连续发布《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系统通用功能要求》等30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征求意见稿)、《汽车雷达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关于确定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的通知》等文件,这说明我国已经加速对自动驾驶汽车的立法进程,将进一步促进我国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发展。未来已来,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引用

  5. 参见郑志峰:“自动驾驶汽车的交通事故侵权责任”,载《法学》2018年第4期。

  6. 参见冯珏:“自动驾驶汽车致损的民事侵权责任”,载《中国法学》2018年第6期。

  7. 参见王乐兵:“自动驾驶汽车的缺陷及其产品责任”,载《清华法学》2020年第2期。

  (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新浪网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返回文章列表 关键词: 自动驾驶 无人驾驶 交通事故

媒体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