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飒lawyer
曾几何时,飒姐写过P2P高管之双面煎熬,谈及互联网金融从业者一方面涉嫌刑事犯罪,一方面自己的钱也放在公司而成为“受害人”。在沿海某市的一个案件中,某高管正义感爆棚,带领一众受害人把自己的上级领导举报,自己也顺道自首了。经历过一轮互联网行业涉嫌非法集资类案件,在面对PE行业的天雷滚滚时,也就多了一份从容,今天跟大家聊一聊私募高管的双面煎熬。

私募高管的不同人生
私募高管的人生分水岭,主要取决于在公司负责哪块业务。飒姐在财政金融学院的同学校友多数是金融学出身,他们在公司里负责的业务是“投项目”(花钱),每日奔波在全国各地看项目,天天审视人性和政策风向,日子过得很充实,偶尔跟飒姐聊聊天也是谈自己看好哪个领域,投资了哪个项目即将上市。讲真,除非其知晓资金来源非法或项目为假,否则这些负责花钱的总监们倒是没啥刑事风险。
风险主要来自“资金端”,飒姐看过私募公司的花名册,有点保险公司年底奖车奖房的既视感,清一色职业装+各种荣誉。这些为私募拉来资金的总监们,拿着提成+管理团队,着实辛苦,但其法律风险确实是最大的,主要来自囿于彼时监管环境,有些私募根本没有备案,但一直延续至今。这些没有备案的项目,就其资金流而言,非常明显的有汇集情形,已经形成“资金池”,进而涉嫌刑法第176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话术与禁忌语
“不承诺保本保息”这一原则,很多私募项目并未坚持住。其实,总监级别的朋友是知道不能给客户们进行保本承诺的,但是为了业绩大比拼也不得不对手下人的违规说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通常,在微信聊天记录或者团队开会时,总监都会强调不能保本保息的要求,但对于不合规的承诺,其说法是:那是你自己的事,跟公司行为无关。这种说法,在法律上根本站不住脚。一旦发案,就是共同犯罪案件,不可能如你所愿是单纯的单位犯罪由单位负责。司法实践中,对于非法集资类案件,大概率都是按照个人犯罪进行处理的,这位总监的话一则不能把单位犯罪也个人犯罪隔离开来,二则不能撇清自己与下属之间的共同犯罪关系(明知是直接故意;放任是间接故意)。
解套办法:1. 公司的话术册子,找到原件备查;2.公司如有禁止保本承诺的邮件,应当及时保留证据(建议找专业机构镜像保存);3.总监与下属微信聊天记录,如有明确反对下属违规承诺的内容,请保留原始手机(原始介质)。
涉众问题如何妥善处理
涉众金融案件,飒姐团队的实践经验十分丰富。私募涉刑案件,也具备这一特点。今天我们分享一下经验,仅供读者参考。
1.分析涉众里的“众”。
相较于网贷行业,私募中的集资参与人通常风险承受能力较强。但由于私募投资时“代持”现象严重,不少真实出资是家庭为单位或熟人群体凑的钱,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就容易引发连锁反应。
2.涉众案件不能“犯众怒”。
保持与客户们的顺利沟通,是有效拖延时间的路径。一旦关闭QQ群或网站评论功能,客户们的想象力会被激发出来,各种版本的故事在坊间流传,不利于实控人及时救场。飒姐建议是诚恳地面对客户,保留专门的团队妥善处理客诉,保持沟通顺畅。
3.网络舆情问题
飒姐发现,一些出现纠纷端倪的PE,在拼命找媒体撤稿或刷掉负面评论。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且不说有偿删帖自身的法律风险,就是这种行为的正面效果而言也维持不了太久。被压抑的客户们,会向有关部门投诉和反映,可能会形成报案潮,届时一旦报案成功进入刑事程序,万事晚矣。
4.切勿讳疾忌医
及时与监管机关和属地公安机关建立沟通联络,切勿讳疾忌医。捂着不说,捂不住了就凉凉了。根据飒姐经验,与监管机关和属地公安机关主动汇报舆情和项目情况,有利于事件处理,通常会赢得更多时间。当然,内部法务人员和外部律师还是要给私募项目做个评估,倘若并不涉及非法集资或非法经营类问题,可以先向本地监管部门汇报;倘若已经发现刑事问题,评估好风险烈度,及时反馈汇报,赢得时间和补救机会。
5.关于“菜钱”
私募的实控人多数是社会能人,有一定展业能力和社会能量,下一次创业的成功概率也是有的。集资参与人通常也不愿意把实控人等送进监狱,还是希望能留在外边替大家赚钱,但也不能好几年没个反馈。因此,菜钱就成了维系这种脆弱关系的风向标。每个月或每两个月给全体客户发放一定金额的补助,数额虽然不大,只要稳定靠谱,还是可以达到某种平衡关系,对于涉众金融案件而言是有效的办法。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感恩读者!!
(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新浪网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